联系我们

质量监督电话:13359256886

地址:西安市李家村万达广场一栋一单元1422室(李家村地铁A口)

 旅游咨询    旅游咨询
 旅游咨询    旅游咨询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行业新闻 >> “全域旅游”的浙江探索
“全域旅游”的浙江探索       时间:2016-05-26 10:34:10   浏览量:646次

   “真是令人惊喜,杭州变成了真正的旅游天堂,整个城市就是一个风景区,旅游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这是美国人Tommy对杭州的最新印象。15年前,他因公出差第一次到杭州时,住在五星级酒店、吃自助西餐,游览了西湖景区几个观光景点,不仅需要购买门票,还要支付外语导游费用。

  前不久,他跟朋友再游杭州西湖,住在白乐桥的民宿,吃着最本土的杭帮菜肴,租骑一辆公共自行车转了大半个西湖,一张门票都没有购买。因为路牌、公厕、智慧旅游服务亭等都有英文标识或讲解,还省去了请导游的钱。更令他竖起大拇指的是,除了处处可赏景,还可参与独具中国特色的太极拳、书法、茶道、陶艺等体验活动。过马路时,所有的车辆都能礼让行人。
  消费体验更好,产业链条更长,供给方式更新。这些令外国游客称赞的变化,归功于杭州市坚持推行多年的“还湖于民”政策和“旅游国际化”的实施,体现了浙江省探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把浙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建设,优化顶层设计,强化融合发展,促进共建共享。“十二五”期间,浙江旅游年均增长15%,总产值达到7495亿元。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值2.07,为全国最小,26个欠发达县摘掉贫困帽子,旅游在相关产业中贡献度名列前茅。多种迹象表明,浙江全域旅游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顶层设计:对旅游“高看一眼”
  初夏时节,金华浦江县的翠湖之畔,绿草如茵,到处是扎起帐篷野营的游客,散步的老者也忍不住放慢脚步,多呼吸几口纯净的空气。眼前的画面让人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还是钱塘江流域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段。固废遍地,臭气熏天,路过的行人都屏住呼吸,加快脚步。
  从“避之不及”到“趋之若鹜”,这样的“画风突转”,映射出当地水环境的变化。水晶加工业曾是浦江县的支柱产业,全县曾有2万多家水晶加工户,每天会有1.3万吨水晶废水、600吨水晶废渣直排,导致污水横流。201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打响“五水共治”战役,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浦江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吹响了浙江治水的“冲锋号”。这几年,浦江县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实施55个“五水共治”项目,强制关停水晶加工户19680家,换回了全域的“山清水秀”。
  值得关注的是,在“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两美浙江”总思想的指导下,除了“五水共治”,浙江还推出“四边三化”,对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全面进行洁化、绿化、美化;实施“三改一拆”,对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进行全面改造,拆除各类违法建筑。
  据初步统计,近两年,全省共消灭垃圾河6496公里,整治黑臭河5106公里,改造破旧6.24亿平方米,拆除违建5.06亿平方米。
  浙江省委、省政府秉承“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以史无前例的力度打出环境治理组合拳,“治出”浙江旅游发展的新环境,“化出”浙江旅游发展的新景色,“拆出”浙江旅游发展的新空间,极大地改善了全域生态环境,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浙江,最美的地方不一定在景区。交通的便捷,使得旅游目的地离老百姓并不遥远,说走就走、快行慢游成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
  从省域旅游发展来看,这几年对浙江旅游而言,无疑是“山花烂漫的春天”。
  顶层设计方面,浙江省委、省政府成立由省长兼组长的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将旅游打造成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万亿产业之一;明确提出按照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把环境保护纳入考核体系,弱化GDP在评价干部实绩中所产生的影响;明确提出“把浙江建设成一个大景区”,重点培育发展海洋海岛旅游、生态乡村旅游,着力打造四大都市区,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特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乡村精品民宿等多层级、全域化旅游目的地。尤其是明确通过加强资金、土地等要素支持,聚焦旅游,助推茶叶、黄酒、青瓷等传统产业“华丽转身”,推动信息、时尚、健康等产业形成规模。未来3年,重点培育100个国家3A级景区以上的特色小镇,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建成5A级景区,重点培育100个旅游风情小镇。
  行动层面,为了改变以往景区“内部像欧洲,外部像非洲”的尴尬局面,浙江省政府直接部署景区环境百日整治行动和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在全省持续打响“景区提升战役”。“百日整治”期间,全省共整治各类景区759家,排查整治停车场小、垃圾箱破、旅游厕所少等各类问题3188处。根据计划,2017年底前,新建或改造4696座标准旅游厕所,目前已完成60%;修订浙江旅游条例,从法律层面为旅游发展“保驾护航”;为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浙江省旅游局、省公安厅、省工商局、省物价局联合出台《关于规范旅游市场行为的实施意见》,着力建立综合执法机制。
  事实上,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待旅游普遍“高看一眼”。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多个场合表示,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民生;省长李强提出,加快“旅游+X”发展,加速浙江旅游从“景点旅游”迈向“全域旅游”,使浙江旅游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重要旅游板块。越来越多主政一方的“一把手”,也围绕全域旅游频频发声,处处用力,他们因此被旅游行业内外誉为“旅游书记”“旅游市长”“旅游县长”。
  截至目前,杭州、湖州、丽水和天台、开化、宁海、普陀、仙居、象山这些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市县,全部出台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召开了动员大会,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全省33个市县成立旅游委员会,发改、交通、工商等部门分管领导兼任旅游委分管领导,促使旅游部门从单一的行业主管部门转变为综合协调部门;超过80%的市县将旅游列为战略支柱产业,其中,衢州市以15分的占比考核百个乡镇乡村旅游。眼下,这些“受党政主要领导影响”的数字还在不断刷新,这不仅是浙江全域旅游发展的普遍现象,更是全域旅游得以推进的重要原因。
  “有顶层设计‘撑腰’,有主要领导抓,推进全域旅游才‘靠谱’。”作为一名长期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教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昆欣说,旅游已是被世界公认的“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仅靠某个部门显然单薄了,必须依靠党政统筹推进,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一大批有着优质旅游资源的地区才能、才敢放手去干,探索出真正适合本地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借旅游“跨界一回”
  或采摘樱桃,或林间嬉戏,或合影留念……在樱桃熟了的杭州市桐庐县百江镇双坞村,果园里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那是游客亲近自然产生的喜悦之声,也是果农喜获丰收的快乐之音。
  以前,双坞村有不少农民种樱桃,每斤才卖七八块钱,苦于销路不畅,每年收成不足万元。这两年,在当地政府帮扶下,村里开始发展田园采摘游,吸引了众多周边都市游客的眼球。目前,全村总共有1000余亩樱桃树,每斤樱桃能够卖到25到30元,许多采摘游客还顺带从农家购买竹笋、红薯等土特产,每户年收入少则几万元,多则超10万元,樱桃树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双坞村只是浙江成千上万“因旅游而改变”的乡村之一。近年来,全省各地争相依托茶叶、蜜桃、佛手、杨梅等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推出农业生态观光游、农耕农事体验游、浪漫赏花游、水果采摘游,形成了“旅游+农业现代化”的新业态。目前,全省共有乡村旅游村(点)28686个,旅游从业人员44.6万。仅去年的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就达230.69亿元,农产品销售达33.1亿元。桐庐县副县长王歆认为,乡村旅游贡献度越来越高,正成为创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
  与一产不同,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浙江的二产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顶梁柱”,表现相对强势。然而,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的大形势下,转型提升同样成为工业发展亟待突破的课题。
  绍兴新昌达利丝绸公司是全球知名的丝绸纺织及服装企业,近年来一直希望向多元化进军。几年前,企业开始尝试走“二三产业融合”道路,策划打造了以“走江南丝绸之路赏丝绸绝代风华”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景区以丝绸文化传播、丝绸产品展示、丝绸旅游购物为核心,包括千年桑树园、万年乌沉木雕、亿年木化石林等10多个景点,集园林观赏、文化传播、产品展示等多项功能于一体。这次尝试的效果异常突出,景区刚刚开业的第一年,游客竟买走了价值几千万元的丝绸产品。“结果让我们意外又高兴。”达利丝绸公司副总经理陈敬星说,认识到旅游产业的作用后,他们更加坚定融合发展的路子,将达利·丝绸世界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
  浙江是海洋大省,海岸线总长居全国之首,丰富的海洋资源“遇上”旅游后,焕发出蓬勃生机。位于“千岛之城”舟山的白沙岛,之前以渔业为主,伴随渔业资源的衰退,当地主动向休闲渔业转型,以推广大众海钓为突破口,发展了以海钓、捕捞体验、渔家乐为主线,以环岛观光为辅的海洋旅游经济,带动海岛交通、厕所等公共设施改善,渔民彻底摆脱了“祖祖辈辈拼命打鱼”的宿命。
  一产围绕旅游做精,二产围绕旅游转型,三产围绕旅游强功能,综合产业围绕旅游调结构。展开浙江全域旅游发展的画卷,选择“旅游+”便“一棋得力,满盘皆活”的行业和领域不胜枚举:“旅游+林业”催生出临安大批森林乡宿,“旅游+互联网”孕育出浙江智慧旅游嘉年华等创新营销平台,“旅游+商贸”打造出了海宁皮革城、诸暨珠宝城、义乌商贸城等国家4A级景区……截至2015年,全省各旅游新业态(点)已经创建国家3A级以上景区超过200个。
  “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一大核心路径。浙江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大众休闲旅游时代,“旅游+”不仅能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结构,更能帮助相关产业提高附加值和知名度,共融共生,以更节约、高效的方式,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结构,推动“小旅游”转向“大旅游”,让全域旅游“大家庭”里有更多新成员、新内涵,实现“处处宜旅游、行行有旅游、时时可旅游”,获得更好的综合效益,而这正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
  以温州和桐乡为代表的市县,显然也深谙“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内在关联。温州市以“五色旅游”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开发“绿色”养生养老旅游产品、打造“月色”夜景旅游精品、发展高端和大众兼备的“蓝色”海洋休闲游、培育“古色”文化旅游产品、挖掘革命圣地“红色”旅游产品,使旅游变得去景区化;嘉兴桐乡市更是把“旅游+”当作推进经济社会整体转型提升的抓手,大胆尝试以旅游业驱动新型农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服务业现代化,探索出以“一业驱四化”夯实全域旅游根基的新路径。
  不能忽略的是,项目投建是产业融合“落地变现”的决定性因素。浙江省委、省政府把“浙商回归”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旅游业成为回归的热点之一。2015年,浙江旅游投资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共有在建旅游项目1342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达10265.31亿元。
  全民共建:为旅游“参与一把”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美景连成环。走进衢州开化县长虹乡,犹如置身水墨画一般。与大多数景区不同的是,这个“大景区”没有围墙,也不收门票。“现在当然好,五一期间,我家12个标间基本住满,一个小长假挣的钱,比以前砍十年柴挣得都多。”在台回山半山腰的“爱来客农庄”前,老板程杏娣一边清洗晾晒床上用品,一边“晒”起了幸福。
  过去,由于山多地少、交通不便,长虹乡经济十分落后,当地村民主要靠伐木砍柴和外出务工为生,甚至有“有女不嫁长虹乡”的说法。这几年,在治水、拆违、美化等全省战略行动影响下,全乡生态环境“从有到优”,乡村旅游发展异军突起,不仅吸引众多村民参与创业,更引来各路社会资本“逐绿”,总投资5.3亿元的六大类、30余个项目正在全乡各村加紧建设。
  旅游越兴旺,群众越参与。群众越参与,旅游越兴旺。这样的良性循环,在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体现得更为明显。乡里截污纳管一次性投资6000多万元,每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不少于3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创建提升和长效管理,斥资数千万提升交通、游览、通信等公共服务工程,成功创建为国内首批全乡域开放国家4A级景区,村民纷纷将自家房屋改造利用,全乡基本实现“一家一户一民宿”,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90万人次,户均营业收入超过70万元。
  农民跨入市场后,迸发出较高程度的组织性。50岁的农村妇女谢美琴原是城乡公交车售票员,村里旅游经济发展起来后,嗅到商机的她“下海”组建了一支车队,15辆大巴车每天往返上海、江苏和长兴,为水口乡带来源源不断的客人。如今,从接送游客到入住吃饭,再到打包周边旅游资源等各个服务环节和产品的“经理人”都是水口乡本地村民,旅游产业日趋成熟。这些发展变化令乡党委书记许连寿略感意外。他感叹说,让当地群众感受到快乐、幸福和有尊严的全域旅游,才是有生命力的。
  到丽水莲都旅游的游客,往往能看到这样一些场景:不管是在大马路上,还是在景区内外,总会有人弯腰捡拾地上的烟头。这绝不是某个组织倡导的某一次环保或文明旅游活动,而是莲都区委、区政府去年以来一直推行的常态性旅游公益行动。在书记、区长示范带动下,全区机关、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的6000多名党员干部志愿参与“捡烟头”,争当“无烟头旅游目的地”创建的宣传员、劝导员、监督员。
  “全域旅游从‘捡烟头’这样的小事抓起,折射出市民素质和参与旅游意识的提高,‘捡烟头’已成为一种常态。”莲都区委书记葛学斌介绍,如今莲都“无烟头企业”“无烟头学校”随处可见,“烟头换VIP卡”“烟头换酱油”“烟头换门票”活动深受市民欢迎,“无烟头街区”认领活动持续推进,感人故事不断涌现,激起全区干部群众为旅游发展“添砖加瓦”的热情。
  作为《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宁海全域旅游发展同样非常重视凝聚全民力量。
  近年来,宁海在宁波率先提出,要把全县打造成一个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的“大景区”。“一个县如果只有一两个乡镇发展旅游,或者只是旅游部门发展旅游,算不上全域旅游,大家得联动。”宁海县旅委主任林仙菊说,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县里统筹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旅游,建立以旅委为统领的乡村旅游联席会议制度,要求18个乡镇街道均需依托自身生态、文化、温泉、滨海等不同的旅游资源优势,寻求错位发展,最终支撑宁海全域旅游呈现“和而不同”的格局。
  在浙江各地采访期间看到的、听到的关于“人人为旅游出力、人人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里的主人公有的是为旅游发展“搭一把手”的兄弟部门,有的是因捡到游客钱包主动归还的市民,有的是假期在景区提供导游服务的学生志愿者,有的是因为爱上“浙”里而选择留下的外籍乡村创客……他们都是旅游的“热心人”,也是旅游的受益者。
  “旅游形象和品质不单由产品决定,而是由整个社会环境构成。”浙江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民、惠民,发展全域旅游必须坚持共建共享,既要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也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让更多人认识旅游的价值,增强居民为旅游环境建设献力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旅游在区域经济改革创新发展中的贡献度。浙江将以习总书记“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要求,结合国家旅游局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域旅游的宏观部署,在全国率先打造全域旅游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