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订单:
原标题:乘坐地铁购票不弯腰取出站检票更直观 让您更舒心
“自动售票机不用弯腰取票了”“电扶梯还有语音提醒。”……这两日,细心的市民在乘坐一号线时发现,无论是进站,还是购票,乘坐还是出站,一号线的体贴与人性化无处不在。
体贴一
自动售票机前再不必弯腰找零
走进地铁五路口站,站厅里摆放着数台蓝色的自动售票机,与二号线的使用方法一样。不同的是,一号线的取票口以及找零都设在一起,位于机器的中部,当您购票的时候,不用像在二号线自助购票那样,因为看不到单程票和零钱,取票时候大多靠手摸,或者弯下身子取票,一号线取票找零的时候,略微低头就能看到,轻松快捷。
为了方便市民使用,还在机器的两端加设了蓝色的灯带,亮着的灯光提醒市民可以在此自助购票。如果您不会使用自动售票机,或者出现无法出票等现象,可以按下机器右上方的“召援”按钮,就会有工作人员及时来到你身边,帮你解决难题。
体贴二
投票口“进化”成闪着光的凹槽
“在乘坐二号线的时候,许多市民拿着单程票在闸机前不知道该往哪里投,需要找半天。”西安市地铁公司副总工程师、机电设备处处长陈爱丽来到一号线的闸机前,向记者展示比二号线更细节的地方。
二号线闸机的投票口比较窄小平直,并不醒目,不弯腰就看不到投票口,一般出站“凭感觉”投票。有时候甚至会造成闸机口瞬时拥堵。和二号线出站闸机不同,一号线的闸机整体呈流线型,非常美观。闸机的投票口设置成一个凹槽,标示出“投票口”以及箭头方向,并增加了一圈绿光,非常醒目。一闪一闪地仿佛提醒乘客“投这里、投这里”。乘客在通过闸机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再加上有凹槽辅助,放上去一推就行,投票变得非常简单。
“这样一改进,市民就很容易知道单程票该往哪里投,大大提高了通过率。”陈爱丽说。
体贴三
自动扶梯语音提醒您“站稳扶好”
陈爱丽说,为了方便市民进出站,一号线的朝阳门、通化门、万寿路、半坡以及浐河等5个相对较深的车站均设有上下扶梯,就算您在地铁出入口,也可以乘坐自动扶梯到站厅层购票,再乘坐电梯下到站台等待列车。据了解,一号线全线118部自动扶梯已经安装到位。
经常坐地铁的市民,可能对二号线自动扶梯两端的“小喇叭”仍记忆犹新。一号线扶梯前您再也看不到“小喇叭”,因为一号线经过改进之后,语音提示已经植入扶梯主板了。“请您扶稳站好,注意安全。”市民在自动扶梯上,就可以听到不间断的温馨提示,更具有人性化。
自动调速 地铁列车不会追尾
即将开通的一号线将采用全自动模式,其标准和服务功能将达到现在二号线运营标准。据悉,二号线也已经于今年7月份起,开始试用全自动模式。
据了解,自动驾驶模式能实现让后车对前车尾部进行自动跟踪,并根据前车的速度、和与前车之间的距离自动调整速度,自动控制后车始终和前车保持安全距离。“前车提速,后车提速,前车减速,后车跟着减速。”西安地铁公司副总工程师、机电设备处处长陈爱丽举例子说,就好像十个人排成一排跑步,前面的速度改变,后面的人都会自己调整速度。
通过这种前后车关系,系统可以对所有上线车辆进行自动控制,不会发生列车追尾事件。但为确保万无一失,一号线开通时,每列车上还会安排两名司机,在遇到突发状况下,对系统进行人工干预,确保地铁列车运营安全。
西安地铁:“彰显历史文化”是命名重要原则
站名“后卫寨” 不是“后围寨”
“是‘后卫寨’不是‘后围寨’么?”在试乘两日结束后,昨日有市民打来热线提出疑问。记者了解到,地铁站名的确定是经过了专家科学审定,“彰显历史文化”是西安地铁站名命的一个重要原则。
西安地铁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据史料记载,“卫”是军事单位,西安城市级别高,所以设了五个‘卫’,分别是前卫、后卫、左卫、右卫以及中卫,后卫只是其中之一,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后来的后围寨,也就是说,如今西郊的后围寨应为原“后卫”所在地,故命名“后卫寨”。因此在专家论证会上,西安文史馆研究员葛慧提议将“后围寨”的“围”,还原为古时书写用的“卫”,得到其他专家的一致认可。
据记载,后卫寨从明清时代起,就是西安城西边的门户,1926年军阀刘振华围困西安时,便在这里设置阵地来防御西边的冯玉祥。后来冯玉祥夺下后卫寨,把指挥中心建在这里,最终解了西安的围城之困。
据了解,“彰显历史文化”是西安地铁站命名的一个重要原则,地铁站的命名是在尊重历史文化和习惯称谓的前提下确定的。地铁车站站名的“出炉”,是由市地铁办联合市民政局、市规划局牵头,再通过公开登报征求站名意见、初选拟定、确定命名原则、后又经专家多方论证、公布站名方案、再次公开征集市民意见和修订站名方案等几个阶段工作后,由政府常务会审定通过后对外正式公布。
地铁一号线56面大小不一的文化墙揭开神秘面纱,向市民展示古城千年历史。昨日,记者采访了设计者——西安美术学院李路葵老师,揭秘文化墙“背后的故事”。
玉祥门站有“冯玉祥”
在汉城路站看到,这里的文化墙大约3米高,汉阙、大雁塔、钟楼等建筑物伫立其间,用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彩色剪影的对比,取名“炫彩西安”,展现西安既传统又不失现代化的城市特色。
玉祥门站文化墙上的冯玉祥将军站在城门旁边,左手叉腰,右手拿着望远镜,表情严肃,表达了冯玉祥将军解西安之围的主题。体现古城人民对历史的追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远门站的文化墙以丝路风情为主题,用珊瑚红、汉白玉等多种不同颜色石材拼接镶制,画上的胡人头发为棕色,长着大胡子,女子们衣带飘飘,头发纹路清晰可见,接缝处误差最多为3毫米,名为“丝路风情”,唐朝商贸繁荣跃然“墙上”。
所在地看文化墙一目了然
文化墙除了美观大方,还具有视觉标识、缓解疲劳的实用性。
李路葵老师告诉记者,人在进入地下通道时会有一种压迫感,而文化墙的设计可以分散和舒缓人们的压力,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每一个站的文化墙都是结合人文地域特征,乘客每到一站,看到文化墙不用看站名,便可明确所在地点,起到视觉标识性作用。
李路葵老师介绍说,市民们看到的文化墙,其实是由4个主题组成,分别是“人文西安” “生态西安”“活力西安”以及“科技西安”。
所有材质均是防火型
据了解,一号线自西向东贯穿周、秦、汉、唐、明等不同历史时期城市中心区域,沿线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众多,因此设计以中国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斗拱”作为贯穿全线的设计标志性符号元素,实木色与白色交替,古朴自然。
与二号线唐元素为主,穿插现代文明的文化墙相比,一号线的设计师们围绕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这一命题,以“传统与现代结合,历史与现实辉映”的方针,既体现厚重的古城历史文化底蕴,又反映充满活力的西安新面貌、新气象。从半坡站的展现半坡祖先生产生活的文化墙到后卫寨的“古都新区”,穿越了千年历史。
据悉,地铁中禁止使用木质等可燃材料,所有材质均是防火型。列车屏蔽门的边框、头顶的天花板等,其实是铝合金材质。文化墙也均采用金属、石材、陶瓷等材质拼接而成,具有永久、安全和多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