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质量监督电话:13359256886

地址:西安市李家村万达广场一栋一单元1422室(李家村地铁A口)

 旅游咨询    旅游咨询
 旅游咨询    旅游咨询

首页 >> 游记攻略 >> 云南旅游攻略 >> 云南特产美食介绍
云南特产美食介绍 来源:网络   编辑:www.029558.com    时间:2012-05-03 14:14:09   浏览量:3318次

过桥米线,是云南风味小吃之一。
滋味鲜美,吃法独特,素负盛名。
 云南米线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大米经过发酵后磨粉制成的,俗称酸浆米线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
特点:米线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的清香味,是传统的制作方法。
另一类是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到机器中挤压成型,靠摩擦的热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称为干浆米线
干浆米线晒干后即为干米线,方便携带和贮藏。
食用时,再蒸煮涨发。
干浆米线筋骨硬,咬口,线长,但缺乏大米的清香味。
  过桥米线,以其制汤考究,吃法特异,滋味鲜甜清香,咸淡相宜而成为云南特有风味小吃。
过桥米线主要以汤、肉片、米线再加佐料做成。
汤用肥鸡、猪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为佳;将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等切成薄片,摆入小碟;米线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同时备有豌豆尖、黄芽韭菜、嫩菠菜等。
吃时,以大海碗盛汤,加味精、胡椒、熟鸡油,汤滚油厚,碗中不冒一丝热气。
汤上桌后,将鸽蛋搕入碗内,继将肉片氽入汤中,轻轻一搅,霎时变得玉兰片似的雪白、细嫩。
然后放入鲜菜、米线,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碗中红白黄绿相交辉映,奇香沁人,使人胃口大开。
酥油茶是藏家生活不可缺少的饮品。
将特制的茶叶成汁,加以酥油、食盐和精制的香料,在茶桶中用茶杆搅拌成水乳交融状,即是酥油茶。
迪庆高原气候寒冷,酥油茶具有极高的热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顿爽。
人们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算没有到过迪庆高原。
初喝酥油茶,第一口异味难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
千百年来,在与严酷的自然条件作斗争时,藏族人民创造了酥油茶文化。
围绕茶文化,还有茶会,贯穿于交友、节庆、离别、爱情等聚会中。
酥油茶的喝法,德钦藏族喜欢加奶渣,中甸、维西藏族则追求纯正。
煮饭用锅,这是千古风俗。
但在西双版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却经常可以看到人们以竹筒代锅煮制米饭。
竹筒饭,分为一般竹筒饭和香竹饭两种。
一般竹筒饭,多见于野炊时自烹自食。
煮竹筒饭,只需砍一节新鲜嫩竹,将米放在竹节内加水,放在火塘上烧煮焖熟,剥去烧焦了的外皮,取出米饭食用。
猎人们常将竹筒带饭砍成两半,各端一半食用。
这种米饭包着一层白色竹瓤,米饭带有竹子的清香,具有一种山情野趣。
香竹饭,傣语称为考澜,只能用具有特殊香味的香竹埋考澜煮制。
香竹系禾本科竹类,杆细如酒杯,竹节长2尺余,内壁粘有一层具有特殊香气的白色竹瓤。
煮制香竹饭,选用当年长成的嫩竹,依节砍下,每段留一竹节。
把泡软淘洗好的优质糯米,装入竹节,略加清水,用芭蕉叶塞住竹筒口,置于炭火或烤炉内用微火烘烤,至米饭接近熟时,取出竹节顿上几下,复烤至熟。
食用时,用刀或木锤先轻锤竹节,使米饭与竹子内壁松开,剥去竹片便可食用。
香竹饭,呈圆柱形,外表裹着一层白色的竹瓤。
米饭软粘,如揉搓出来的圆形面柱一般,用手握而不沾,具有竹子的清香味和烘烤食物的烘烤香味,既方便食用,又方便携带,是傣家人用以待客的主食 果脯是以亚热带、温带果品为主要原料的系列产品。
相关旅游景点推荐: 米饭软粘,如揉搓出来的圆形面柱一般,用手握而不沾,具有竹子的清香味和烘烤食物的烘烤香味,既方便食用,又方便携带,是傣家人用以待客的主食果脯是以亚热带、温带果品为主要原料的系列产品。
其中什锦木瓜糖、甘草芒果、果脯等十分有名。
腾冲地处云南之边陲,滇缅古道由此通过,是一个美丽、富饶、神奇的地方,是久负盛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也是树木丛生、硕果累累的天然植物园之一。
腾冲果脯 选用梅子、芒果、山楂、木瓜、李子、杨梅等鲜果原料,经过科学配方,生产出具有京味和广味的甘草芒果、话梅、柠檬李、开胃多依、开胃山楂、山楂片、蜜糖木瓜等30多个产品,各种亚热带、温带果脯几乎应有尽有,味道各具特色。
板鸭独具特色,色白透明,盐味适中,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受人们喜爱的食品。
每逢佳节,人们往往用红纸 包装馈赠亲友。
1959年起,陆良板鸭就远销外地,享有盛誉。
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最早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三七自古以来就被公认为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具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
因枝分三枝,为七片,故称为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等,古时亦称昭参、血参、人参三七、田三七、山漆、三七参等。
因常在春冬两季采挖,又分为春七冬七
由于三七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
三七起源  三七起源于2亿5千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的残余植物。
三七对生长的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适宜于冬暖夏凉的气候,不耐严寒与酷热,喜半阴和潮湿的生态环境。
故其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我国西南部海拔1500米-1800米,北纬23附近的狭窄地带,包括云南省文山州和广西与文山交界的几个地方。
云南省文山州为原产地和主产地。
据有关文献记载,三七使用历史近600年,栽培历史近500  在祖国西南边陲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深山密林中,生长着一种春苗如翠,秋实似火的神草。
关于这种神草,千百看来一直传诵着许许多多神奇的故事:猎手不慎坠崖骨折,他们将一种野草嚼烂敷于出血处,伤口就如漆粘物一样被封住了,出血停止,猎人居然能拄着猎枪步行回家;石匠砸伤脚掌,疼痛难忍,将神草捶烂包扎于伤处,马上止血止痛;产妇血崩,生命垂危,一把神草就将其从死神手中夺回。
这种神草苗族的祖先将其叫作山漆,其神奇的功效在民间代代相传,因山漆三七谐音,在流传中便被记作三七
宣威火腿是云南省著名特产之一,素以风味独特而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媲美,蜚声中外。
宣威火腿,因产于宣威县而得名。
它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现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
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 故常称云腿
宣威火腿驰名中外,早在1951年的国际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成为云南省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名特食品之一。
1923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各地食品比赛会上, 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 在这次会上,孙中山先生口尝了宣威火腿,觉其色鲜肉嫩,味香回甜,食而不腻,备加赞赏,留下了饮和食德的题词。
以宣威火腿制成云腿罐头的工厂,也取名为德和罐头厂
从此宣威火腿名声大振,远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现在还出口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
宣威火腿得名是依县名而来的。
雍正五年(公元1727)裁土司安于蕃所辖各营火地从高坡顶以下,再割原威宁属地可渡河以上,并沿用明征南大将军傅友德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28)所设宣威关关名为县名。
从那时,宣威属地所产火腿当然也就叫宣威火腿了。
由此可知,冠名宣威火腿至今已有274年的历史了。
但实际上,宣威得名之前呢?腌制火腿肯定早已久远了。
宣威历史上,中央王朝曾有两次大的南征,留下了大批屯军和伴随而来的移民。
这些人大都来自江浙、苏北一带,给宣威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来了金华、如皋腌制猪腿的方法,再加上宣威特有的气候水土,使得宣威火腿独具一格,色香味齐全,同南腿、北腿并肩称王,三足鼎立。
宣威火腿历史源远流长。
明清时,宣威火腿已是居家用户常备的了,但上市销售量较小,即使销售,也仅仅只是为了换回一点日常零用品。
宣威火腿诱人的魅力使得多少人倾心,清人曾懿曾写过一本《中馈录》,专节介绍过宣威火腿的腌制方法,让世人了解宣威火腿。
生、鲜、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点,而令傣家菜别具风味的最重要原因则在于香料独特。
据资料显示,我国共有八百余种植物香料,仅在云南就有五百余种。
傣族一直就有食酸笋的习俗,在亚热带地区漫山的竹林里,竹笋取之不尽,居住在这炎热地区的傣族人,将丰富的竹笋做成酸笋调味品,一方面食酸能防暑解热,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保存。
相关旅游线路推荐: 傣族一直就有食酸笋的习俗,在亚热带地区漫山的竹林里,竹笋取之不尽,居住在这炎热地区的傣族人,将丰富的竹笋做成酸笋调味品,一方面食酸能防暑解热,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保存。
制作时取净罗汉笋(又叫甜笋)切丝,放入清水漂浸,之后捞进大缸用力压紧、封口,放置半个月待变变酸,就可以做调味品了。
他们用酸笋煮鸡、煮鱼、煮田螺、煮菜、煮任何食物,滋味鲜、酸、辣、脆,妙不可言,傣族人随便哪家都有百来斤酸笋,一天也离不开。
而第一次吃酸笋的人,大多数都难于接受它的怪味道,吃过几次又会被它臭中带香的奇异口感所折服。
佤语叫布莱弄,是佤族及其喜爱的一种饮料,无论节庆,待客,祭祀都非要大量饮用不可,佤族有无酒不成礼的风俗。
水酒多用玉米、芦谷米、小红米、荞子、高粱和汗谷、糯米等酿制,味道醇美、喷香。
水酒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具有健脾、健胃、舒筋活血、提神补气、振奋精神、解暑、解饥、解寒的特效,水酒一般不会醉人,饮后心旷神怡之感。
此外水酒渣还具有解毒之奇功,故佤族家里一般都备有水酒渣,作为解毒的良药。
在丘北县境内的苗族村寨,只要家中来了贵客,他们都会炖制出香喷喷的小黑药鸡让客人品尝。
这一美食不仅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阴补肾、行血通经,一直被丘北苗族同胞奉为款待上宾的佳肴和大病体虚的滋补良药。
小黑药别名草三角枫,属常年生草本,生长于阴凉潮湿的山地,其根、茎、叶皆可入药,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疗肾虚、腰痛、哮喘等病症。
其炖制出的鸡不仅香味独特、肉嫩汤鲜,而且还具有滋补、治病等特殊功效。
据丘北苗族村寨的老人介绍,小黑药炖鸡在苗族民间沿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原来只是当地苗族妇女产后的滋补品,听说苗族妇女产后吃一只小黑药炖鸡,产后三天后就可投入正常的生产劳动。
由于小黑药炖鸡营养丰富、药效神奇,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苗家待客的乡土美食。
随着丘北普者黑旅游业的发展,小黑药炖鸡成了丘北菜肴一个颇具特色的亮点,备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青睐.

西安康辉旅行社:www.029558.com

最新在线咨询
  请确认您的Email,提交之后详细解答会发送至您的邮箱
*咨询内容:
*称呼:
*Email: